問題:金工=夕陽行業?
金工,即金屬工藝。有人認為是夕陽工業,但這名80後的金工設計師──陳寶鋒卻不認同。「我覺得金工不會式微 ,反而是金工行業的運作模式轉變了,從舊時的代工生產轉化成現代的創意產業。」的確,近年捲起了手作風潮,如情侶戒指、飾物餐具、擺設等,越來越多年輕人接觸金工、木工,親手製作獨一無二的禮物和紀念品。
寶鋒在2012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主修視覺藝術。「當時我嘗試關於金工的課目,發現自己很喜歡製作一些精細的東西。」修讀視覺藝術的同學,很多時候都想成為一個藝術家,寶鋒亦同樣有一個藝術家夢。「我發現在香港要做一個全職的藝術家機會比較小。」
藝術家 aka 夢想家
一名有夢想的藝術家,走進設計行業,還要經營自家品牌,不是輕易的事。「起初覺得,經營自己的工作室 ,有自己的收入,加上累積得來的經驗就可以令創作和工作可以融為一體。」但現實不那麼理想。「那時候剛剛畢業,我都是依照自己的興趣去做 ,但很坦白地說那時候的收入是沒有甚至是負數。」當時爸爸為寶鋒說要定立一年期限,如果做不出成積出來,就要考慮正正經經找工作。幸運地在這一年內,得到一些媒體關注,家人看過雜誌訪問,算是有了交代。「創作人都是這樣,最難捱的時候是感到沒有方向,我都有經歷過這個階段。」
決心學做生意
雖然有媒體報導,但是…「當時還是沒有收入,就想想有甚麼方法可以再認真點做。」寶鋒決定寫一些企劃書,拿一些資助,再真真正正學習做一個品牌。更走到新加坡、歐洲等等的地方,嘗試將自己的創作帶到外國市場售賣。這個工作模式大概營運了三四年,回到香港一間大型連鎖書店,租一些專櫃去賣自己的產品,開始學習做一些零售。「自己都不是很懂得做經營做生意,做管理我都不是很擅長,始終做創作比較適合自己。」
疫後轉型 投入金工世界
當以為開始上軌道了,就遇上了疫情。因為疫情影響無法出國 ,寶鋒就將重心擺放回在本地市場,後來身邊的人都有興趣想試做金工,他就開始了舉辦金工工作坊,製作的產品越來越多樣化(有情侶戒指、婚戒、清酒杯、餐具和餐碟等),亦漸漸亦成為品牌的經營模式。
回答:金工=夕陽行業?
「我記得在我剛剛畢業的時候,經常都會聽到金工是一個夕陽行業,好像越來越少人做。這句說話某程度上是對的,但是某程度上也是錯,因為金工在我們生活上從來都是必須的。」,首飾、餐具其實都是用金屬來做,金工製品的確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甚麼少了香港人做金工呢?寶鋒認為是以前做金工的傳統模式,慢慢和現在不是很貼近。以前因為香港的勞動力比較便宜,香港會做很多代工製造一些產品賣去外國。但今時今日,這個模式不會再出現。
金工潮流
近年有很多金工工作室慢慢冒起,有很多年輕人都會加入這個行業。「我覺得金工是從來不會消失的一個工藝,這是一樣必需品。但在香港這個環境下,該如何令市場上的一些金工器物變成貼近我們生活做的事。」
寶鋒除了舉辦工作坊教人做金工和積極做一些市面上少見的金屬器物之外,還籌備了一個個人的展覽。「很想將一些轉瞬即逝的東西,在這個城市發生,但可能很快會消失了的東西,用我自己的金工這個媒介去紀錄下來,去做一些回應。」
繼續的動力
今天的寶鋒已成為了一名金工藝術家,算是夢想成真了嗎?寶鋒笑言:「其實我覺得這是非人道的生活,正常人五天工作已經想死,其實我很多時候都是做足7日,沒有放假。」為夢想打拼過,現在有了自己的事業,原來未必如幻想般美好。「每天這樣做,會不會像當初剛畢業的時候那麼興奮?我覺得不是。但如果這件事不是自己很喜歡的,必然會感到很厭惡。」常言道:創業難,守業更難。「很多時候需要有一個目標,要知道下一步是甚麼。我們都需要有一些能量去達成一些挑戰,看一些未見過的風景。這可能就是我這一刻,令我繼續想維持這門興趣的一個原因。」
夢想成為寄託
夢想是怎樣一回事?電視節目《全民造星》告訴你「追夢」並非遙不可及,過程卻是殘酷的。夢想並非固定不變的東西,當達到某一個階段時你就會發現,未必如當初所想象的。話雖如此,但這仍然是自己喜歡的事,只是當初的夢想成為現在的寄託。「每個人都需要依靠和寄託,對我來說,那個寄託就是金工。」面對時代轉變迎來的無數挑戰,能夠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有寄託令自己進步,是這代人幸福的事。